《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铜版画属于凹版版画,又称金属版画或腐蚀版画。十五六世纪发明于西欧,盛行于十八九世纪。康熙末年曾传入我国,但到20世纪初我国才有留学生赴欧洲学习这种版画艺术,而在50年代国内部分美术学院设置铜版画专业后才得到初步的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对下一代艺术教育的重视,特别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出台,激励了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创新教学的思潮像潮水一样此起彼伏。铜版画走进校外儿童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新的尝试、新的体验,它把一种新的材料、工具及制作过程展现给了少年儿童。
长期以来,在校外教育基地少年宫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版画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多以纸版、吹塑纸版、木版为主,油印、粉印为主要印刷的方法。金属版画教学活动由于使用材料不经济、不廉价,部分课程内容安排不适合儿童徒手操作,所以没有应用于校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随着当代校外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探讨教育教学的多样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南开少年宫儿童铜版画工作室的建立也给校外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教学课题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铜版画中所采用的版是金属版,传统的制作工艺都是采用硝酸进行腐蚀的,这才能制成凹版,但这种方式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绝对是不安全的,是极其危险的,而如何做到安全腐蚀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专家的指导,我们确定了一种能够替代硝酸并且能够保证儿童安全的替代品——三氯化铁,这种物质呈黄色颗粒状,用清水溶解后就可以使用,可以手触摸且无任何损伤。这一安全问题的解决为我们进行儿童铜版画教学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由于制作铜版画需要经过做防腐版面、构思画稿、雕刻、腐蚀、清洁及印刷这样几个复杂过程,全部由儿童自己操作完成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还是相对困难的。我们通过实践后证明,8岁以上的儿童经过由简入深的培训后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铜版画教学活动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也符合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互动性五项基本校外教育的教育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的体现
铜版画教学活动中安全问题的解决使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整个活动任务。在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参谋、顾问和咨询员。尊重他们作为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地位,特别体现在绘画内容上,当他们在涂上防腐的铜板面上进行干刻作画时,他们会展开丰富的想象,也会凭着以往的绘画经验大胆涂鸦,勇于尝试,自觉体验,充分培养了儿童独立自主的思维和勇于尝试的能力。
二、实践性原则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即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知识、应用知识、改造世界的唯一途径。儿童在铜版画工作室中得到了什么实践体验呢?他们没有停滞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继续在探索与发现的动脑动手的制作上来获取知识。
当儿童拿到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铜板时,他们首先要戴好手套,穿好工作服,用鬃毛刷把防腐材料刷在铜板面上,待干后进行作画,然后把铜板底面贴上防腐贴放到调制腐蚀剂的水盆里,完成腐蚀过程后取出放到盛有食用碱水的盆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取出,用小毛刷在清水中清洗干净,完成后准备印制。通过制版这个过程,儿童可以体验到各种材料的质地、性能、会产生的变化结果,从中获取知识。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允许学生“走弯路”,比如有一个叫李昂然的9岁男孩,是个急性子,放进调制腐蚀水中的铜板没等到相应的腐蚀时间就把它拿了出来,冲洗干净后才发现无法印制,凹下去的线条不完整也不清晰,这时专业教师要积极地帮助,提供巧妙的指导,帮助他总结经验,重新尝试,最终获得成功。这种实践过程最能有效地锻炼并提高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精神。
三、创造性原则的体现